節能減排是中國能源發展的基本國策。在能源價格低迷、電力與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今天,節能工作尤其不能放松。資源和環境壓力是制約我國長期發展的重要瓶頸,而需求側的節能降耗或成為重要的解決之道。
數據顯示,我國的單位GDP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歐美發達國家的2.5倍,節能降耗空間巨大。
“中國的GDP翻倍,能耗可以不增加或者少增加,所以節能技術很重要。與以前重視末端治理做法不同,中國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源頭治理和技術進步上。”7月2日,中石化集團原董事長傅成玉在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組織的“清潔能源技術評估與推廣”活動上說。
節能技術在降低中國能耗水平上的貢獻,被專家類比為開發中國國土上面的“沙特阿拉伯油田”,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但選擇什么樣的技術,如何推廣這些技術,也正是當下節能減排領域廣為困繞的問題。
技術是開發本土“沙特油田”的關鍵
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總裁陳新華在討論中指出,目前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為43億噸標煤/年,折合約30億噸標油。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產量每年也只有5億多噸。“如果中國GDP翻倍而能耗不增加,那就意味著若將中國單位GDP能耗強度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可節約一半的能源消費,約合15億噸標油,即在中國的國土上面,有好幾個與沙特石油產量同等規模的‘油田’在等待開發。而節能技術就是在經濟可行的基礎上,來開發中國國土上面的‘沙特阿拉伯油田’。”縱觀全國,當前占能源消費總量70%的工業領域仍是節能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被視為“開啟國內循環水系統節能改造先河”的杭州泵浦節能技術公司多年節能實踐為例,該公司是目前國內唯一專利法保護及專業從事流體輸送研究的節能公司,其從2008年成立開始便利用其自有知識產權專利的技術組合,至今對百余家石化、電力、鋼鐵冶金、煤炭企業的循環水和中央空調循環水系統進行了改造,合計為企業每年節約7億多度電,改造后系統的平均節能率達30%,最高可達到70%。
每年節約7億度電,按5000年利用小時測算,相當于少建了一個140兆瓦的電廠,節能帶來“負瓦特”效果可見一斑。而根據該公司對國內重點行業的節能調查潛力分析,包括三家國有石油企業在內的石油化工行業循環水系統節能潛力非常大,初步測算行業總節能潛力為450億度電/年。仍按5000年利用小時測算的話,每年節約450億度電相當于少建了9個100萬千瓦的大型火電廠。
“如果我們的循環水系統在鋼鐵冶金行業全面實施,每年可節約105億度電,而社會公共事業中央空調節電潛力,醫院以及大型綜合體的節電潛力在每年40億度以上。”杭州泵浦節能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工程師楊慶坤說。
非技術壁壘擋道
為鼓勵工業節能,國家出臺了諸如節能補貼、免征所得稅、舊設備強制性淘汰目錄等政策,還開展了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碳排放交易試點等多項工作。
據介紹,到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發布了第八批節能減排技術目錄,也推動了碳交易市場建設工作。工信部在科技部支持下,投入逾2000萬元組織課題開展節能減排技術的篩選和推廣,最終在11個行業發布了600多項技術。但事實上,這些技術的推廣并不理想。以杭州泵浦為例,雖然該公司在2011年已被納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推薦的節能技改目錄企業,其循環水系統高效節能技術也被列為國家“十二五”重點節能技術,但市場開發仍舊非常困難。
“近些年來,在節能技術推廣上,我們的確遇到了許多非技術障礙。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技術好,我們參加投標節電率最高,得分最高,發標方也認可,但最后合同還是給了其他公司。”杭州泵浦副總經理郭玉梅說。
據記者了解,諸如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在傅成玉看來,一項新技術的誕生無疑將“分食”既得利益方的“蛋糕”,既得利益方可能會找出“一百條”理由阻礙該技術進入市場。
“這并不只是一個企業的事。在我國,技術進步很難推廣實際上往往是非技術壁壘,招標聽起來很公平,但做起來就又是一回事。像我這樣曾經在企業做高層的,對節能工作非常重視,但我們往往不了解具體項目的細節,想推動也很難。所以需要從國家層面解決,打破阻礙新技術推廣的既得利益鏈條,必要時需要推動修改一些制度和法律條款。”傅成玉說。
理念創新應先行
在專家看來,節能新技術的推廣首先要解決理念認識問題。傅成玉認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決定中國能不能成功轉型的關鍵,成功轉型不僅要走節能減排之路,還要有發展質量和效益。
以碳減排為例,如將“碳”當做一個資產來管理,就能變成效益,但要想將其變成效益,就要從源頭開始。能耗總量管理是簡單的粗放管理,要細化節能減排的經濟考核指標。
傅成玉進一步強調,在制造業轉型過程中,如果認為過去的工業流程和技術都合理,就永無進步空間。而當前許多工業技術標準已不符合發展需要,亟需新的行業技術標準。他舉例指出:“在石化行業,一個煉廠的裂解爐要加熱到上千攝氏度,之后再冷卻,有必要嗎?”
同時,伴隨“互聯網+”興起,制造業也要實現智能化轉型。“工業制造業如果智能化了,能耗、物耗一定更低。從這一點上講,工業制造業發展思路需要更加放寬,前一輪工業技術并不是最合理的。”傅成玉說。如在工業循環水系統上,我國的一些設計理念偏于保守,設計與實際運行偏差經常比較大,“大馬拉小車”的現象很普遍。長期以來的設計并沒有關注到循環水系統不優化,帶來的能耗損失會如此大。
專家一致認為,需要重新評估傳統工業制造業流程的合理性,要勇于否認那些過時的不合理的流程和技術理念,給創新留空間。
大規模商業化需創新商業模式
此外,原國家經貿委節能司司長、國家發改委原能源局巡視員白榮春指出,雖然節能減排很大程度上要靠節能技術的推廣,但選擇什么樣的技術,如何推廣,還需要深入探討。
當前,市場對于節能技術的推廣應用還寄希望于國家補貼。專家普遍認為,事實上現在補貼政策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政策”。“對于已有高投資回報率的節能技術方案不能再寄希望于國家補貼。這樣的技術推廣最需要的是市場。”白榮春說。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認為,企業在節能減排技術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好多問題并不是孤立的。循環水系統的節能問題,實際上最終還是反映出電機的節能降耗。但所有的電機都面臨的共同問題是量大、分散,這就導致節能技術在過程中交易成本很高,因此需要在市場推廣上狠下工夫,降低交易成本。
亞洲開發銀行能源領域技術總顧問翟永平亦指出,銀行對某一技術給予的貸款支持取決于三個基本條件:可觀的市場規模、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和可操作的商業模式。諸如杭州泵浦的節能技術可被視為一套成熟的解決方案,但要獲得銀行貸款還需要做大規模,并有可行的商業模式。他建議,可以以杭州泵浦的節能技術為案例,研究銀行如何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大規模介入類似的技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