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我國今年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 歐盟駐華代表團環境參贊白薇琪:應避免干預碳價格 中歐碳交易體系可加強合作
國家發改委日前印發了《“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部門分工》,明確提出我國將推動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向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順利過渡,并于今年啟動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業界預計,這料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TS)。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的《中國碳市場研究報告2017》稱,中國碳市場將覆蓋4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超過歐洲碳市場的兩倍。
目前,全球最大的碳市場是歐盟市場。早在2005年1月1日,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U ETS)正式啟動,碳排放權成為全球范圍內的可交易商品。就歐盟碳市場的經驗和教訓,以及中歐兩大市場的合作機會,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了歐盟駐華代表團環境參贊白薇琪(Vicky Pollard)。
應避免干預碳市場價格
《21世紀》:中國將于今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你對此有何評價?
白薇琪: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中國現在走的這條道路是非常正確的,這是一個勇敢和重大的舉動。中國將建立起一個新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而這本身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在頭幾年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質疑,甚至批評的聲音。對于中國政府而言,這會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尤其是在初期的時候。
《21世紀》:歐盟早在2005年就啟動了碳市場,目前已經進入第三期(2013-2020)。從歐盟12年的碳市場歷史來看,有哪些經驗和教訓?
白薇琪:首先,碳定價十分重要,而ETS(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是實現它的一個很好的手段。為碳排放設定一個上限可以保證其“確定性”,同時,通過交易可以使企業的排放具有“靈活性”。這意味著,你可以靈活地選擇現在減排,或晚一些時候減排,也可以通過向其他企業購買或出售額度,來符合法律要求——每家公司必須在每年年底提交在排放許可量限制內的排放量。
發放給所有企業排放權的總量將會被限制在一定額度內,企業對排放權額度的需求越大,排放權的價格就會相應上漲,從而鼓勵人們在減排上加大投入。
在歐洲,我們發現企業在減排的同時,可以變得更高效和強大,甚至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在減排初期,企業也顯現出了比預期更快的減排速度,原因就在于碳排放權交易中產生的價格。它不僅僅是一個環保措施,更關乎一個企業的財務,企業會積極思考通過怎樣的方式可以獲利,通過怎樣的手段能夠降低成本。
在第一階段,歐洲的監管機構未能掌握所有設備準確的排放數據。在起步時,可以先將排放限額設定在一定水平。事實上,一年之后,當所有工廠、設備提交了第一套完整的排放數據,我們發現總的排放量比預期要低得多。
《21世紀》:基于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的經驗,你對中國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有何建議?
白薇琪:中國的ETS絕不會照搬歐盟的ETS,這將會是為中國而設計的ETS。但有兩條經驗可以參考,適用于所有的ETS。
首先,必須要有一個總量控制,這個限額非常重要,必須被所有參與的公司和市場清晰地理解。在歐盟我們設定了一個絕對值,并且逐年減小,到2020年時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20億公噸。
這個限額越是明確和嚴格,市場主體就能更容易去安排自己的商業策略,從而通過市場活動確定一個合理的碳價格。
另一個重要的經驗是,ETS是一個基于市場的體系。在碳排放交易體系下,由監管機構設定允許的排放總量或發放排放權的總量。市場通過買賣交易來決定碳排放權的價格,即排放一公噸二氧化碳的成本。
如果對價格進行干預的話,我們會很容易失去市場帶來的信息,也就是實現排放目標或限額的成本,而這恰恰是幫助我們分析能否達到減排目標的關鍵信息。
另一方面,如果存在干預,它可能會增加原本可以節約的成本,通過干預把價格壓低,也會阻礙ETS達到減排的目標。如果通過人為干預市場來設定一個價格區間,有時候不能準確地反映出實際的價格,反過來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并且不能達到排放標準。
中歐碳排放體系在初期料將很不同
《21世紀》:中國和歐盟作為全球少有的兩個最大的碳市場,未來將在哪些方面展開合作?有沒有可能建立一個中歐銜接的市場?
白薇琪:其實中國和歐盟在碳市場領域已經有了積極的合作。歐盟現在有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而中國正在建設中的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未來極有可能取代歐盟體系躍居全球第一,中國和歐盟兩大交易體系未來將有可能覆蓋全球碳排放總量的80%。歐盟和中國就此方面交換意見和經驗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我們可以在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相互學習,逐漸完善交易體系,并且以更快更有效的方式共同解決環境問題。
在碳排放交易或碳稅體系下,國際碳定價將會隨著巴黎協定以及各國減少碳排放國家行動方案的實施繼續走高。中國和歐盟這兩個國際主要的碳排放地區應該在碳排放交易體系方面加強合作。
當前,短期和中期的主要任務應該是盡快實施減排國家行動方案。從經驗來看,我們都是邊做邊學。
從長期來看,未來中歐可能會找到進一步合作的方式,使兩大交易體系的聯系更緊密,由此使全球碳市場從整體上增加體量并釋放更多的紅利。就短期來看,我們離這樣的愿景還有一段距離,預計中歐碳排放體系在初期會呈現截然不同的特征。
《21世紀》: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盟碳市場的價格下跌很快,導致市場不活躍。中國如何避免這種情況?
白薇琪: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歐盟的碳減排是根據確定的碳排放總量控制來實現,這是對經濟最有利的做法。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碳市場供給和需求不平衡只意味著履約成本的下降,對環境并沒有負面的影響。不過,這也意味著長期的碳價格會被扭曲。
我們將通過“市場穩定儲備”機制來減少市場供需的不平衡,應對未來有可能出現的價格浮動,這個計劃將在2019年開始實施。如何在不干擾市場自主性的情況下解決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同時獲得有效成果,是未來中國和歐盟對話的重要議題之一,也將為中歐的合作增添動力。
《21世紀》:中國在啟動全國碳市場之后,還有必要考慮碳稅這一政策工具嗎?
白薇琪:在很多歐洲國家,碳稅是和碳排放交易是同時使用的政策手段,用來覆蓋沒有納入碳交易的行業或由于排放量過小而沒有被納入碳交易體系的工業設施。拓寬碳定價至全經濟領域將有助于更全面有效的減排。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